民眾牙周病治療方式生小孩必須靠醫師協助,但女醫生想懷孕或懷孕時卻備受困擾。醫勞小組調查發現,有近六十五%女醫生因醫院人力不足、懷孕時必須請託同事值班,因而不願懷孕。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與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醫師的孕產育兒經驗調查報告,此調查耗時近一年,針對六百名醫師進行問卷調查並訪談十三名醫師。結果顯示,有十三%的女醫師曾被要求簽署文件承諾不會懷孕,更有近六十五%的女醫師因工作環境人力不足而不願懷孕。
醫勞小組執行委員魏若庭表示,在訪談十三名的懷孕女醫師過程中,有女醫生表示,在較熱門或人力緊繃的科別曾被明示或暗示女醫師不能夠懷孕,甚至在面試時也遇過雇主指出「希望以後不要有育嬰假情形出現」,這對女醫生來說,都是求職面試過程中很大的阻礙。
此外,在女醫生不願懷孕的因素中,有近六十五%是因醫院人力不足牙周病治療方式而不願懷孕,魏若庭指出,女醫師擔心復職後的工作量會加倍,因為女醫師在懷孕期間必須私下找同事協調排班,在生產後就必須還班。
牙周病越早治療越簡單,效果也越好。反之,若沒有及時治療,會引起口臭、牙齦腫痛、牙齒搖動等症狀。患者情況較為嚴重時,可能需要拔牙,不僅治療會更加繁複,過程也疼痛難耐,更可能導致齒槽骨繼續萎縮,造成後續假牙製造的困難,累積的治療費用將相當可觀。根據醫界統計,台灣成人約有90%患有牙周病。換句話說,國人牙周病普及程度僅次於蛀牙。依據近年來國內外牙醫界研究發現:經由循環系統的散佈,牙周病的細菌甚至會導致其他重大疾病,如心臟病(瓣膜病變)、心肌梗塞、呼吸道疾病、流產…等。因此,重視牙周病並及早診斷治療,潛在牙周病患者應請醫師做詳細診斷。初期的牙周治療可經由一般洗牙完成;但若為中、晚期的牙周病,則必須接受手術性的「翻瓣治療」或是非手術性的「雷射治療」。
她也提到,住院醫師必須經過二至六年訓練才能考專科醫生,訓練年限與專科考試間僅間隔一到兩個月,若有女醫生請了產假,就可能錯過一年一次的專科醫師考試,這也是女醫師不願懷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懷孕與育兒請假部分,魏若庭指出,有卅七%女性未請滿八週產假,其中有四十八%是因為工作環境不方便。另,也有五十二%男醫生因人力不足無法請育嬰假,顯現醫療職場人力配置問題嚴重,但男醫師及女醫師請產假或育嬰假的需求都應被重視。
醫勞小組執行委員柯皓禎呼籲,醫療機構應該主動安排人力、補足因孕產育兒產生的人力缺口,醫療院所也應牙周病治療依職業安全衛生法對各職類勞工施行全面性的母性保護評估。
超過八成的國人,患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牙周病是一種慢性細菌感染,會造成牙齒周圍組織發生病變,輕者會有口臭、牙齦發紅腫脹疼痛,甚至是刷牙流血等症狀,一般稱為牙齦炎。常見的慢性牙周病一般可分為牙齦炎和牙周炎,這兩種臨床症狀不盡相同的疾病,一般籠統合稱為牙周病,較嚴重的牙周炎會造成齒槽骨萎縮、牙齒搖動、甚至鬆脫的現象。細菌一旦經由發炎的牙齦進入血液,附著在受傷的心臟瓣膜或心內膜壁上,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細菌性心內膜炎,引發心臟疾病,實在不可不慎。細菌一旦經由發炎的牙齦進入血液,附著在受傷的心臟瓣膜或心內膜壁上,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細菌性心內膜炎,引發心臟疾病,實在不可不慎。除了口腔清潔不確實,牙周病也會透過唾液,經由飲食及家人的接觸而互相傳染,若想遠離牙周病的威脅,牙周治療除了養成良好的潔牙習慣,更必須定期每半年回診洗牙、檢查一次,讓主治醫師為您的口腔健康做好把關。